在现代社会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,许多农村居民开始将目光投向城市,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。然而,在这一过程中,农业这一传统主业逐渐被边缘化,甚至被一些人当作副业来经营。这种现象背后,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,也有生活方式的转变,更折射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。
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,历来被视为安天下、稳民心的战略产业。然而,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,农业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,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,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。在这种情况下,许多农民家庭将农业作为副业来经营,主要精力则放在非农产业上。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,甚至在一些传统农业大省,也出现了“农忙时节雇人种地,农闲时节外出打工”的现象。
将农业当副业,表面上看是农民个体经济行为的选择,实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首先,农业生产的周期长、风险大、收益低,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。其次,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,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,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产业。此外,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,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,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倾向。
然而,农业作为副业来经营,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。首先,农业生产的粗放化、兼业化趋势明显,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其次,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,耕地资源浪费严重。再次,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减少,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,市场竞争力减弱。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,也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构成了潜在威胁。
面对这一现象,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,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。首先,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,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。通过增加农业补贴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,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。其次,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、农产品加工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,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。再次,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缩小城乡差距。通过改善农村交通、水利、教育、医疗等条件,提升农村生活品质,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创业。
此外,还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,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。通过开展多层次、多形式的培训,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,培养一批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。同时,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农业观念,认识到农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,更是传承文化、保护生态的重要载体。
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经验。比如,浙江省通过实施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,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,还推动了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的发展,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。再如,山东省通过推广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”模式,将党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相结合,有效提升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。
总之,把农业当副业的现象,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表现,也是农村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政府、社会、农民多方共同努力,综合施策,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,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